他带的学生上海高考第一,他说:学语文,提分只是“雕虫小技” …_实时焦点

当代教育家   2023-05-30 21:05:34

本文共8000字,阅读约需10分钟


【资料图】

来源:小花生网

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”

不再失联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建平中学在上海浦东,是神一般的存在。 在建平做校长时, 程红兵把该校 语文高考成绩提到上海第一名。 后来,他又赴深圳明德办学,用6年时间,把这所新学校也办成了“一位难求”的名校。

懂教育、懂语文教育,是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。关于语文学习,他最著名的论点就是:一个学生应该把几乎所有时间用在阅读上。小学1-6年级读,初一、初二读,高一、高二读;然后到了初三、高三,再集中精力高效解决应试问题。

这样的孩子,才懂得学习,语文成绩也会真的好。 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前两天,我们非常荣幸和程校长做了一次访谈。今天我们摘取了访谈中的精华要点,和大家做书面分享,核心话题: 怎么坚持阅读,怎么高效应试……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来,一起听听这位资深校长的“大白话”…… 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--- 以下为采访正文 ---

01

程校长, 您在建平中学是如何带孩子上语文课的?

在建平中学,我其实是一直是在当老师,后期进入学校管理岗位担任校长。其实呢,最主要的角色还是上课做老师。

当语文老师,有很多好玩的地方,可以直接跟孩子们交流。最大的好处是,你可以把学科中自己的想法,个性化的一些思考、个性化的一些主张、个性化的一些措施,能够落地实施。

我觉得,语文教学最重要一点还是培养孩子的素养,阅读素养是第一步。

所以呢,我会大量地让孩子们去阅读。

在建平中学,我们有个规定: 每个月必须读一本文化名著。

我负责推荐、提供书单,孩子们去买书。 每周要交一次书单笔记。

为什么要一周交一次呢,就是要保持一个阅读的习惯。通过摘录和点评,保证孩子能真阅读。

一个月下来以后呢,孩子要写一篇读后感或者书评。这样的话,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,在文章当中呈现出来。

而且呢,我还特别要求,在课堂讨论的过程当中,我们相互之间不要重复。何必要说人家已经说过的观点呢。因此,孩子们就会想多种多样的想法。

这会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。语文,大量的阅读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。

如果没有建立阅读习惯,孩子们只有应试的技巧,他的分数是没办法提高的,他的基本素养是不够的。

这项事情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做,或者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做得非常到位。

除了阅读,我还特别让孩子们去关心社会。每周收看一次中央电视台的《焦点访谈》(当年的焦点访谈做得还是很不错的), 并做点评。

其实,当时还发生一个小插曲。我们当中有孩子,向我提出抗议。他说:

“程老师,人家班上都不要求看焦点访谈,也没有要求每个人读文化名著,你怎么这么啰嗦。我们要考试的,如果你让我们把时间花在这上面,我们考试上可能就没有多少时间来应付了。”

我从学语文的根本意义说起,我从人生成长的基本要义说起,和他们讲道理,他们似懂非懂,但在我的强迫之下,也只好无奈地去做。

没过多久,这个班级聪明的孩子们都上钩了,上了文化名著的钩了。学生们读了我推荐的很多书:《别闹了,费曼先生》《万历十五年》《宽容》《人类的故事》《培根论人生》《歌德谈话录》《老人与海》《泰戈尔诗选》等等。

其实呢,当孩子们真正读进去之后,他就会对书产生兴趣了。养成习惯以后,就欲罢不能了。而且,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,他的视野不断开阔,他的写作的素材好像也多了,他思考问题的深度也随之加深了,把文章写好的概率提高了。

那么这样一来,他就慢慢觉得,阅读是个好事情,慢慢地就习惯成自然了。

甚至呢,孩子们毕业了好多年,还会一个微信或者电话过来:程校长,你现在还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给我们,我还想读...…

所以,我觉得,这是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地方。没有这个最基本的阅读,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;如果语文素养不能提高,那么他的高考分数也不可能提高,所以这二者呢,都是紧密相连的。

02

您曾说,提分只是“雕虫小技”,

能和大家详细说说这个“技”是什么吗?

雕虫小技,这个“技”在哪里?“技”在解题技巧上。

解题技巧,可以在高三阶段进入相关的分析。比如说,词语的解释、抽象内容的概括、阐发等,该如何回答,都是有规律和技巧的。

所以,在高一高二打下了非常好的阅读素养基础之后,再来考虑一些相关的技术性问题,分数就能真正提高了。这是我的经验。

我的经验也经过了事实证明。我这么教下来,孩子们的高考分数都很高,我们曾经拿过上海第一名,这套办法在实践当中,是行之有效的方式。

程校长在给孩子们上课

下面来详细说说,这个解题技巧,核心就是规律,解题技巧就是规律

所有学科都有它所谓的解题规律。解题规律客观上是存在的。这么多年考试下来,同一类型的题目、同一类型的解题规律,只要认真寻找,都可以找得到。

实话实说呢,有经验的毕业班老师都是这样实践的。当然,也有缺乏经验的老师,就让学生做一些大量的、重复性的训练。重复性训练,也不能说没作用,但是作用效果不是很大,而且耗时比较多。

各个学科它都有相关的解题规律,以语文为例,它的解题规律就是很清晰的。

我担任高三老师时,在高一高二前两年,不做任何题目。因为我觉得高三时间就已经足够了,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练解题。

当时,我做了一件事情,很简单:就是把将近20年的高考试题,统统寻找过来,然后进行一个分类。

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分类;同一个知识点下、同一种解题技巧,再进行分类;然后,针对性地训练学生。比如说,一张试卷考下来,你得搞清楚,学生的问题到底在哪里。

问题搞清楚后,他缺什么补什么,不需要什么题都做。什么题都做,就浪费时间了(因为他已经会了,你还去折腾他,这很没必要)。

当然了,学校老师普遍是这样做的:一张试卷发给全班学生,学生从头做到尾。不能说没作用。但是呢,耗无用功的时间太多了、针对性还不强。

图片来自网络:高中孩子们在考试

所以,知识点、能力点的分解;解题规律的分解……这样一分解,针对性就强了。 用这样的技术问题解决分数提高,概率就非常高了。

同时的话,辅以之前在高一高二大量的阅读、大量的讨论、大量的表达。这样的工作,绝大多数老师做不到位,或者根本没做;但是我做了。因此,我的分数自然更高,因为这块工作我超越了其他老师。

技巧问题呢,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做的;没经验的另当别论; 对动脑筋的都会去做,不动脑筋的另当别论。

你掌握了这条原则、掌握了这些方式,对付高考真的是“雕虫小技”。大前提(大量的阅读、大量的讨论、大量的表达)你做好了么?大前提没做好的话,你可能就不行。

大前提做好了,高三一年的时间,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解题技巧,就足够了。

老师还可以尝试,让孩子们自己找规律(我把相同解题规律、解题技巧的题目摆在学生面前),请学生自己发现。其实,找解题规律就是找阅读规律,考试考的是阅读。孩子找出阅读规律后,在未来的考试当中,他就不会淡忘掉。

第二,他自己找出来的规律,他就知道这种题目就是这么解释,这种题目就是这么理解,这种题目就是这样来表达。不该失的分,他就不会失。

当然,语文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,你不可能得满分。只是丢分少多而已,有的丢的太过分,有的丢的恰如其分。

03

大家都知道阅读是非常重要的。

但因为各科学业压力,孩子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阅读。

怎么办呢?如何取舍?

说到时间问题。实话实说,大家会觉得时间很紧,是因为我们做了大量的无用功。

为什么有无用功,就是我们布置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作业。这些作业对孩子的意义不大,可以省掉。

比如说,我在高一高二、初一初二阶段,不让孩子做任何试题形式的语文作业。

我的作业:第一是读书,第二是写读后感、写旁批、写点评。所有解题的作业通通不做,把作业时间腾出来去阅读、去写读后感和点评。

用一节课或两节语文课来讨论一本书,让孩子学会表达。他不断地读、不断地表达;不断地读,不断地思考。这样一来,他正确的阅读习惯就建立起来了,这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
我觉得,帮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两个人:第一个人是家长,第二个人就是语文老师。

如果浅尝辄止,根本形成不了一个阅读习惯,那就毫无意义。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、坚持到底。把每天每周的时间抓住,这个很重要。

我就是从高一的第一天、第一堂语文课,就跟孩子们布置了阅读作业,而且非常强硬地要求孩子们必须做。你不做我就要检查你,你没达标的话我就要批评你。从高一的第二节课开始,孩子就进入了阅读状态,一直坚持到高三。

请注意,三年下来,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。

大家都知道,阅读很重要。然后呢,刚开始有三分钟热度;过了两个月热度减低;过了半年就根本就没热度了,那么这就等于是无效劳动。你持之以恒的话一定是有效的。

所以呢,在家里家长不要干涉孩子的阅读,应该是鼓励孩子的阅读。“你该去做题目了、你该去看模拟卷了...…” 老是说这样的话,很显然会打断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。

还有个问题,为孩子选书。首先是学校老师要做比较好的图书推荐。当然出版社、课标组,推荐了大量的好书,那些书都可以推荐给孩子。

但语文老师最好自己去读一下。孩子读的书,我推荐家长也读一下。你读得进去么?假如你都读不进去,千万不要推荐给孩子读。如果你自己看了这个书,头都比较大,你自己看不进去。那对不起,你就不要推给孩子读。

反正我推荐给孩子读的,我自己都读过;而且我不但读过了,我自己还提炼出我的观点和想法。而且,每一次用语文课来讨论这本书时,我都是最后一个来讲,因为最后一讲最难讲。

高中生的涉猎比较广之后,他的思考比较深,他就会提出很多很多的观点。因此,课堂上如果最后讲,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。所以我觉得呢,你真正走进去,坚持下来的话,绝对是有好处,而且终身受益。

同理,中小学阶段的孩子,更应该把时间花在大量阅读上。我目前在上海金瑞学校,之前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,它们都有小学、初中、高中部。我也是把大量阅读贯穿在整个学校的教学中。我作为校长,我把语文组抓住、把语文老师抓住;然后,通过语文老师,把孩子们的阅读抓住。

在中小学阶段,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不行,很焦虑要怎么帮到孩子。我真心劝一下各位家长:你只要做一件事,陪伴孩子阅读就够了。剩下的所谓知识、考点和技能,通通交给语文老师、交给专业人士去做。

你不要再操心了。你再操心,孩子会受不了的,你就做一件事情:如果学校老师推荐了书目了,你就跟着孩子一块读、跟着孩子一块讨论。

如果你样样都去做,那还要语文老师干吗,那你不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了,把孩子放在家里,你自己玩好了...…所以说,家长不要越俎代庖。换句话说,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。

作为家长,假如说你文化水准比较高,还有一点空余时间,那么陪伴孩子阅读、跟孩子一起讨论。做到这件事情,够了。

图片来自花友 @玉米妈妈Dona:陪孩子读过的书

04

刚刚您在语文课中提到要写书评、做讨论,

这算是精读吧。泛读 VS 精读,

程校长,和我们聊聊这个话题吧...…

有一句话叫做开卷有益,第一步当然是泛泛去读;第二步可能就要精读了。

因为,孩子的时间毕竟有限,不能让他乱读。刚开始可以泛读,到后来就要精读。精读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我们是有选择地读。

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讲讲精读。

第一步:你能不能做到过程化的管理。什么叫过程化管理:比如说,我一个月要读一本书,那我就规划到每周去,每周检查一次孩子的书摘笔记。

这样做的原因,是保障孩子有真实地去读、真实地去做书摘笔记。然后呢,就是持之以恒。孩子就能坚持下去,所以过程管理是不可或缺的。

过程管理中,你可以看看这些:孩子拿了书,他有没有点评、有没有旁批、有没有做摘录。家长完全可以了解孩子的整体阅读情况。

第二步,一个月抽一个小时,和孩子一起来交流这本书,讨论讨论:孩子有什么想法;你有什么看法;孩子提出什么问题、有什么质疑;特别欣赏哪些部分...…

诸如此类的问题,我们都可以跟孩子进行交流。你这样做下来,这就是过程管理,才能实现所谓的有效阅读。

有一部分孩子天生特别爱阅读爱学习的,他能达到一定的高度。但是,还是有不少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惰性、不太爱阅读,如果没有过程管理,就是顺其自然的话,可能就等于放羊了,就等于没有收获。

关于精读做笔记,我建议不要用单一的方式。

有时候,可以简单划一划、点一点;随便打个圈圈或者问号,这些都是可以的。等到了一定程度,比如说读完了一个章节 或者读完了,归纳一下。用思维导图,把逻辑框架梳理清楚,这个台阶就上去了。

但是呢,不是说每篇文章都这样、每一本书都这样。有些重要的文章、有价值的东西,可以让孩子搞搞思维导图。

图片来自花友 @月影婆娑:孩子梳理的思维导图

我们成人阅读也是这样,当我看到对我来讲教育教学有帮助的书,或者思维难度比较高的书;我为了把它真正读透,我也要做思维导图,便于我理解它的整体、结构和框架。这种就是深度阅读了。

这和我经常讲的两类阅读是差不多的:一类叫做重阅读,一类叫轻阅读。

重阅读就是你得下苦功夫阅读。重阅读是需要的,但不可能样样都重阅读;轻阅读也是需要的,它能拓宽一个面。但如果全部是轻阅读,肯定也是不对的。轻重两种阅读都是需要的。

05

程校长,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,

除了阅读,还有什么是非常重要,不可忽视的?

我们在中小学阶段讲语文学习,第一是阅读,这是最基础的地方;第二就是表达。表达非常重要。

表达有两个类型:一个是我们经常讲的谈话式或对话式的 口语表达;另一个就是 书面语表达。书面语表达,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写作。

这两种表达,都是在促进孩子的思考。

孩子通过阅读汲取了不少东西,假如他不在一定场合,不通过一定方式方法表达,他的阅读效率很可能就不会很高;或者很快就会淡忘了。

通过表达这个过程,能够加深思考。通过对问题的研究,思考能更加深入。

对话式的表达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。家长和孩子对话式的表达,对孩子的思考深度提升,是非常有帮助。

一定阶段以后,进行写作。写作也是在思考的程度上,才能提炼出他的观点,形成一篇文章。

像这样的表达,反过来是能促进孩子阅读的。从语文的角度来讲,两个核心:一个就是所谓的阅读输入,一个就是表达输出。

图片来自花友 @一念之间97:孩子的阅读输出

刚开始,肯定都是浅表层次的表达。因为孩子的阅历和思考深度,就是在这样一个阶段。只要不断地跟孩子交流、跟孩子对话,就能促进思考。

我们刚才讲了,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,家长也是文化使者。你跟孩子去对话,就能促进他的思考。

你甚至可以通过和孩子对话,质疑他、点拨他:

这样观点有没有根据,你能不能找出根据?

你这样说法是不是有漏洞,漏洞在哪里?

你这样思考,是不是可以更加全面一点、是不是还可以往前往上提一步

···

这就是成人做的意义和所在了。

如果你不这样做,寄希望孩子自然成长。那对不起,自然成长是有的,但是多数情况下,时间会更漫长,成长相对会慢一点,如此而已。

语文能力的提高,跟数学解题能力提高不是一回事,语文是要日积月累的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语文是没办法速成的,速成的语文根本不是语文。

06

大家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点,

对孩子的综合素养培养,

对提高应试分数也是有好处的吧 ...…

我在学校为什么能把分数搞上去呢?原因多种多样啊,除了技术问题呢,更重要的是,我做了其他人不太愿意做的事情 -- 对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。这对所谓的应试分数提高是有好处的。

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。比如,初二学生的暑假期间,平常的学校总是暗示家长:马上初三了,暑假要充分利用好,找到一个好的辅导班或老师补课,把分数提高。

但是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呢?

暑假时候,我们把初二学生带到贵州山区的少数民族的聚集区,侗乡侗寨区,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块的地方,到那里去劳动,到那里去跟当地的孩子结对,到那里参加各种各样的相关的社会考察活动。

图片来自网络:贵州

请注意,看似跟考试分数没任何关系的一个举动,对孩子就是一种正面的一种教育。

我们的孩子跟当地孩子、当地生活一对比, 他就会有强烈的反差感,这个反差就会产生内心的一种情感、认识,一种对生活和自身的一种理解。 反过来对学习,它就不是简单的被动学习了。

被动化的学习是不能唤醒孩子内在的驱动力的。

所以我在上海建平中学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,到我们现在的新学校,都有这样的一个举措—— 把孩子带到与他们生活反差比较大的地方,让他们去体验、感受、理解、思索,要触动孩子的内心。

比如说,我们曾经带孩子到贫困山区去。走到一家特别贫困的房子,还没进屋,一股臭气就扑鼻而来,孩子们有的就捂着鼻子走进去了。

我们进去之后看到整个房间漆黑,连蚊帐也是黑的,了解到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。他从八岁开始,一个人照顾着一个家庭,父亲因外出打工受伤,瘫痪在床,之后妈妈也走了。小男孩每天不仅要上课学习,还要照顾父亲,洗衣做饭,一个小孩维持两个人的生活。

图片来自综艺《变形记》剧照

看到这样的场景后,不说每个城里的小孩都会去深入地想,但是都会触景生情。跟当地的孩子一对比,城里的孩子他还会抑郁吗?他还会去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吗?他不会了!他为什么学习,他脑子多少会想一想。

这样的场景会让孩子有更多地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,这种理解跟对学习的理解其实是统一的,不要把它截然割开,人是一个整体。

我们现在的家长也罢,部分老师也罢,他们对孩子人生的理解就是——分数分数分数。不是说孩子的分数没作用,但是假如孩子内心没有一个想要学习的强烈动力的话,意义和作用都不是很大。

我刚开始做这个贵州山区的活动呢,其实家委会的家长代表们会把我团团围住,让我不要做选修课,必须做必修课。

我说为什么做必修课呢?他说如果你做选修课,我家的孩子肯定不去了,这个地方又苦又累,大太阳底下去干农活,又脏又臭,住的条件又差,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去呢?但必修课孩子们必须得去…...

我们采取了很多类似磨刀割砍柴工的做法,这些做法看着无用啊,甚至有人以为是浪费时间,觉得“这个时间点了,你还干这个事情,这个时间就该一心一意扑在分数上,铺在大量的做题上”。

刷题是对孩子分数上提高有帮助,但是我们不能这么短视功利。我认为,在教育的过程当中,我们当然要听取孩子的意见,要尊重孩子。

但是,我们家长和老师不能放弃教育者的主体责任,成人对孩子的意义和影响是非常大的。

07

程校长女儿当年考进复旦大学。

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下,

孩 子到了高年级后,家长还能做些什么,

帮孩子做顺利度过关键节点...…

就讲讲我的案例吧。

我孩子在初中阶段根本不焦虑,到了高二的时候才真正有点(其实是紧张)。因为她成绩还不错,所以想维持比较好的状态时,就会有焦虑感。

我就做了一件事,每天晚上吃完饭后,陪着孩子散步,倾听她说话,然后偶尔点评两句,就干这么点事。

到了高三阶段,我还增加了一件事情,让她把每次考试错的题抄下来,然后抽空把错题再做一遍。

整个高年级,就做了这两件事,别的,你得相信学校。

我现在发现就是有些家长要想“取代学校”,实话实说,取代老师是不现实的,你“手伸的太长”,结果呢,导致什么?导致孩子无所适从!我到底听妈妈的,还是听老师的,他都搞不清楚了。

有时候妈妈和老师还布置两套作业,那不会把孩子“整死”了?学校里的作业已经够他受的了(我相信一般学校到了初中快毕业的时候,作业量还是比较大的),家长老是再来折腾,就会适得其反。

所以放平心态是很重要的。你能做的,就是让孩子吃好喝好,也提醒孩子做点小运动。该运动要运动,该锻炼的还得锻炼!不能说一天到晚就只做题,会把孩子做傻掉的,这个是作为家长应该做的。

程校长,在陪孩子运动

另外,涉及学科学习的时候,请尊重学科(老师)的安排。

如果你是专业的,比如你本身在初三教学,那当然可以去指导着一点,帮他发现一些问题。但是还有一种情况,虽然你在学校当老师,但你是数学老师,想指导孩子语文?千万不要干这个事!物理老师去教数学?也千万不要这么做。

如果你是在高中(教书),也千万不要去管他初中学习,因为高中和初中其实还是有差异。比如因为我长期在高中教语文,跑去指导孩子的初中语文,说实话,是会有矛盾的,矛盾最后的结果就是,孩子无所适从:我到底听谁的?

总结一下,最重要的其实是陪伴,我自己没啥应酬,也不去应酬,到晚上时间就是非常规律的:读书、备课、写写东西,这种状态对孩子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有些家长,自己一天到晚“花天酒地”,半夜不着家,或者大晚上酒气熏天地回到家里,你说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?你自己不学习,自己不读书,自己也不思考,然后一天到晚在那瞎搞,你说这个家庭环境会好吗?不可能的。

其次,学科老师相关的要求,你要让孩子遵从,这是很重要的。

另外呢,就是你自己要做一个读书者,做一个学习者,在他不远处(也不要天天守在他跟前,会有强烈的压力),比如不同的房间。你在看书,他在看书,这就是最好的陪伴。

剩下的,该学习的时候学习,该休息的时候休息,该思考的时候就该思考,该散步的时候散步,该运动的时候运动,如此而已。这种宽松的自然的环境,就是最好的。

喜欢今天的文章,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“在看”

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~

— END —

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

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

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

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”

不再失联

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↓ ↓ ↓

中国教育人绝对不能错过!108公里的戈壁徒步挑战赛即将开始

引领名校突围!这位校长守正出奇,令人惊叹……

封面人物 |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,由衷感叹: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

封面人物丨聂明智:用一生的时光,打造教育的理想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