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资讯:为何有些青蛙走遍世界都不忘背着井?因为没有读书

凤凰网   2023-06-12 11:56:39
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这句话,许多人都会挂在嘴边。不过这句话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常常被异化,大家可以想想它的使用场景,“光读书不行,还要行万里路”是不是最常见?这种说法看似将二者摆在同等地位,但潜台词仍然是迎合漠视知识、强调经验的心理,因为这里的“行万里路”并非单纯指游历,而是指经历,对“读书”的理解则仍然停留在“读太多书会读傻”的层面。

“读万卷书”来自于杜甫的名句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“行万里路”则来自于北宋王直方的《归叟诗话》:“信乎不行万里路,不读万卷书,不可看老杜诗。”


【资料图】

明代董其昌则贡献了完整版,他在《画旨》中提出:“然亦有学得处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胸中脱去尘浊,自然丘壑内营。”这句原本强调画意的话,在后世得到了极大引申。

许多人认为,“读万卷书”和“行万里路”是并列关系,甚至会认为没有机会“读万卷书”的人,单单靠着“行万里路”也能拥有正常的三观。他们还会举出许多例子,比如谁谁没读过书,但是走南闯北、见识广博,还发了大财……我从不否认个例的存在,但个例就是个例,它不具备普遍性,仅仅来自个体的际遇或是时代特殊性。举个例子,四十年前洗脚上田的农民老板,或许大字不识,但凭借自身的智慧、勇气、魄力和坚持,还有时代机遇,终于成就一番事业,他们的出色不容否认,可这样的例子再多,也不能成为“读书无用”的依据。

从人类的普遍性来看,“读万卷书”和“行万里路”还真算不上并列关系,“读万卷书”更像“行万里路”的前提。

在现实中,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人:他们去过许多地方,但只有“见多”却没有“识广”,三观上没有明显变化。

别说观念了,连口味都是如此。我见过有人走遍世界,可是走到哪儿都带着方便面,不然就到处找中餐,这种口味的狭隘,往往伴随着观念的狭隘。

还有人留洋数年,大骂所在国家的医疗体系是假免费。本来以为会有高见,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。事关她只相信中医,大病小病都必须找中医解决,所以嫌弃当地公立医院都是“洋医生”,没有中医,少数的中医诊所又很贵,因此看病不方便——别笑,这是真事。

之所以会这样,知识结构是很大的问题。比如有人跟团去了趟欧洲,对当地历史文化一无所知,每座城市跟着导游下车晃悠半小时,最重要的事情是购物,然后回来嘲笑那里没有高楼大厦,还比不上自己的四线小城气派,就是审美缺陷的表现。

如果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和三观,走得再远,见得最多,也无法有太多收获。“读万卷书”之后再“行万里路”,“功效”会好得多,起码面对这个多元的世界、不同的人时,会有更理性和包容的看法和判断。

前两年有句话很流行:有些青蛙哪怕走遍世界,也一直不忘背着身上的井。如果他们多读点书,有足够知识打底,就不会变成这样的青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