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很多汽车厂商来说,今年一季度过得比往常更加艰难。
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,就像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,接着引起车市一阵恐慌,几轮“掀桌子”降价把燃油车最后的体面都扯了下来。
(相关资料图)
当然,心里有苦的不仅是传统车企,一些新能源汽车的创业公司不仅要面对强敌环伺,也要面对冷静的融资市场,时刻做好勒紧裤腰带的准备。
据报道,5月12日,瑞典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星表示,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%,约300人,并已冻结招聘。极星在近期的财务会议上,已向员工通报了即将进行的裁员计划,但没有透露涉及的部门。
极星首席财务官Johan Malmqvist表示:“鉴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,公司正在努力控制成本。”
01、回归中国市场
这些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涌现了许多玩家,但外界似乎对极星这个“混血儿”有点陌生。
极星最开始是一家汽车改装厂商,名为“Polestar Racing Team”,2005年成为沃尔沃的性能车型供应商。2009年,沃尔沃把极星纳入旗下赛车与性能车研发部门,六年后,极星被沃尔沃全资收购。
2017年,已经被吉利收购的沃尔沃,与第一大股东吉利控股合资成立极星品牌,正式加入造车新势力队伍,以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姿态,加入到吉利系品牌矩阵中。
2022年6月24日,极星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(SPAC)Gores Guggenheim合并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。上市当天,极星收盘股价上涨近16%,市值达275亿美元,超过了日产、雷诺等传统车企。
而中国消费者普遍对极星不太熟悉,与其和中国市场关联度较弱有关。极星的总部在瑞典哥德堡,研发队伍分布在瑞典和英国,生产制造在中国。
虽然在市场布局上,极星着眼于全球,但从其2023年一季度的财报看,英国市场占了营收28.79%的份额,美国市场占比20%,德国和瑞典占比分别是9.52%和9.13%,而中国市场的营收仅为765.2万美元,占比1.4%。
不过,当全球车企对“如果在中国市场不能取得成功,那么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成功也无从谈起”达成共识后,极星才后知后觉地发现,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。
极星中国区总经理冯旦坦言:“虽然极星在中国已经落地5年,但在中国市场我们既没有量也没有品牌,这是之前我们的客观情况,这是我们走过的一些弯路,也是我们交的一些学费。”
痛定思痛后,今年极星终于将视线转回了中国市场。4月20日,极星中国新总部举办开业庆典,同时宣告极星品牌在中国开启新篇章,并于品牌与产品、生产及研发、销售及服务等方面加速布局。
相比于提升销量,极星更迫切的是做好品牌,讲好品牌故事。
冯旦称,今年上海车展全球首发的极星4,充分利用了国内的平台资源和国内所有的研发技术,“虽然整体设计跟底盘的调教是在总部,但是这台车完全是针对中国市场本土所开发的。”据悉,在销售网络方面,预计到2023年底,极星空间将扩大到80家,覆盖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。
就当市场以为极星要在中国大干一场的时候,没想到传来了全球裁员的消息。
02、“车二代”也怕没余粮
尽管背靠吉利、沃尔沃的“大树”,但“车二代”极星难掩焦虑。有行业人士分析,其此次裁员、冻结招聘的目的,就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。
宣布裁员前后,极星最新财报显示,今年一季度,交付了12076辆汽车,同比增长26%;实现营收5.46亿美元,同比增长20.74%;归母净利润亏损897.7万美元,较上年同期亏损的2.745亿美元,同比减少亏损96.73%。
不可否认,极星已经在尽力改善盈利能力,但过去四年,公司持续亏损的状态还是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忧。
且从另一个关键财务指标看,极星2022年毛利率是4.9%,预计2023年毛利率仍维持在该水平。相比之下,2022年蔚来、小鹏和理想的毛利率分别是10.4%、11.5%和19.4%。
为什么要把极星和国内造车新势力比较?从财报可知,2022年支撑起极星销量的车型“极星2”,30万元级的价格与“蔚小理”确有一拼。
「市界」注意到,发布一季报时,极星一并宣布下调年初设定的全年交付目标,由8万辆降至6万至7万辆。交付目标下调的主要原因是“极星3”推迟交付,预计延期至2024年上半年。
不久前,沃尔沃对外宣布,公司将推迟电动旗舰SUV EX90的生产交付,理由是需要更多时间进行软件开发和测试。沃尔沃预计,EX90最快将于2024年上半年投产,而之前给出的时间是今年第四季度下线。
与EX90共用相同电子电气架构平台的“极星3”,交付时间也因此延期至2024年上半年。但极星方面对外表示,“极星4”的量产计划不受影响,预计将在2023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发售。
(极星3。来源/极星中国官网)
在部分行业人士看来,虽然极星有亏损压力,但其短时间内不愁钱花。去年11月,极星获得沃尔沃汽车和PSD Investment两大股东共计16亿美元的融资支持,以确保该公司在市场动荡时期的增长计划,极星曾表示,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支撑到2023年。
财报显示,一季度末,极星账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.8亿美元,较上季度减少8960万美元。截至美东时间5月16日收盘,极星的股价下跌至3.25美元/股。不到一年的时间市值跌去了3/4,当前市值不到70亿美元。
宏观的经济环境让投资者不得不小心谨慎,而极星自身的表现似乎也未能提振资本市场信心。随着后续融资的可能性下降,通过降低运营成本,来抵御未来不可预测的风险,是极星当前最好的决定。
不过,汽车圈内人士认为,极星想要在中国市场讲好品牌故事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这些年,消费者对其模糊的不仅是品牌名字,还有品牌定位。
目前,极星有两款量产车型,分别为混合动力GT轿跑“极星1”和纯电动车型“极星2”。2018年上市、两年后才开始交付的“极星1”,是一款超豪华轿跑,售价高达145万元,每年限量500台。而到了“极星2”,对标的对象变成了特斯拉Model 3,价格直接降到30万元左右。
紧接着“极星3”的推出,价格定在了69.8万-79.8万元;“极星4”售价34.98万-53.38万元,对标的品牌又变成了保时捷Macan EV。
消费者看蒙了,如何讲好令人信服的品牌故事,是留给极星打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个课题。
03、沃尔沃背书还好使吗?
在2023上海车展开幕前夕,沃尔沃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放的“狠话”犹在耳畔:“新势力会的,我们三年就学会了;我们会的,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。”
如今,沃尔沃旗舰车型EX90延迟交付,还拖累了“极星3”。其实对于车企,除了硬件的成本,最大的开发效率难题是软件部分。EX90遭遇的挫折大概也在提醒自身,硬件上的技术优势并不能保证软件部分的完美复刻。
从极星的情况可知,该品牌从独立开始,就表现出了对沃尔沃极强的依赖性,主打一个轻资产模式。
在极星的管理团队中,品牌营销、HR、设计、战略负责人以及CEO均来自于沃尔沃。“极星1”是基于沃尔沃整车平台SPA打造,“极星2”基于沃尔沃主导、与吉利共同研发的CMA平台,“极星3”作为极星旗下的高性能纯电动SUV,也产自SPA2平台。
而目前生产“极星2”的台州工厂、生产“极星3”的成都工厂和美国查尔斯顿工厂均为沃尔沃的工厂;生产“极星4”的杭州工厂则是吉利的工厂。
从沃尔沃EX90延迟交付直接影响“极星3”交付的情况可以看出,虽名为独立品牌,实际极星不能离开沃尔沃的掌控,没有完成独立行走。
早期有行业人士认为,在沃尔沃的背书下,极星有望稳固品牌高端化和全球化定位。毕竟在燃油车时代,沃尔沃的标签是安全,在电动车时代这一品牌印象仍将继续被强化。“安全这种品牌标签是通过日积月累而获得,这是买不来的,是存在基因中,流淌在血液里面。”沃尔沃CEO骆文襟认为,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并不过时。
但从后期极星的表现看,沃尔沃的背书效应有所下降。
“安全”这一优势到了极星身上,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。
在美国汽车界的“大众点评”——J.D.Power最新公布的2022汽车质量报告(美国地区)中,极星和特斯拉分别位于倒数第一和第二。据悉,衡量标准是PP100值,意思是新车拥有前90天内每100辆汽车中遇到的问题数量,数值越低越好。
但该机构统计数据是,特斯拉得分226,极星得分328。据媒体报道,2022年,极星在美国市场召回了66辆“极星1”,召回原因是车辆所搭载的动力电池充满后温控系统可能失效,存在发生火灾的风险。
在行业人士看来,“蔚小理”虽然嘴上说着是要抢BBA的市场,但最先感受到危险的实际是二线豪华品牌。在去年的NIO Day上,蔚来为2023年定下了销量目标,超过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燃油车表现。
今年一季度,蔚来已经实现季度性的超越。同期,理想的销量突破5万辆,而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.65万辆,新能源车型产比约1/10。
一个好消息是,沃尔沃在全球的基本盘在保持稳步的增长,公司今年第一季度收入约合人民币644.6亿元,同比增长29%;营业利润(不含合资公司和联营公司)约合人民币42.4亿元,同比增长7%,利润率为6.6%。
而且,在自主品牌吉利体系中,沃尔沃的转型决心比其他外资品牌都坚决。沃尔沃已经宣布将在2025年停售燃油车型,2025年之后出售的车型中,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各占一半。
(作者 | 刘冬雪,编辑 | 田晏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