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萧东
疫情过去,美国经济出现反常怪象。
2022年是美国经济走出“疫情经济”的一年。“疫情经济”的特征,从物流角度看,是美国民众购物习惯从线下转向线上,导致对仓储需求飙升,供应链的不畅使得物流渠道出现拥堵。而疫情的终结使得2022年的国际贸易与物流市场出现了几大戏剧性的变化。
(相关资料图)
其一是海运价格“悬崖跳水”:从中国运往美国西海岸的40英尺集装箱的海运价格从20000美元跌到1100美元,跌幅高达逾90%。
其二是物流旺季不旺:物流业高峰季节通常在8月却提前到了5月。
其三是港口特大拥堵结束:在洛杉矶-长堤海面上拥堵的货船从百艘下降到个位数。
其四是仓库状况依然拥挤:全美仓库空置率并未因货流的减少而提高,平均水平为3.4%,洛杉矶更是低达0.9%。而疫情前的这一数据约为6%。
如今,2023年已经过去一个季度,市场上出现了什么新的状况呢?首先是海运价格继续低迷。从中国运往美国西海岸的40英尺集装箱的海运价格跌到了1000美元左右,眼看就要击穿千元大关。这一价格在疫情前约在1500美元左右。这反映了国际贸易持续疲软的状况。2023年前两个月,全球货运量继续下降。但反常的是,美国仓库拥挤情况并未缓解。最新出炉的2022年第四季度数据表明,全美仓库的空置率升到3.3%,远低于疫情前的6%。从市面上看,仓库租赁价格还是高企不下,市面上仓库租赁、买卖活动依然热络,但是买卖双方都比疫情期间谨慎。
2023年前两个月,美国仓库拥挤情况并未缓解。
这种冷中有热的市场表现,其背后原因是,疫情时厂家大量囤货导致积压,疫情过后一时无法消化。而通货膨胀和政府补贴的消失使得需求萎缩。仓库需求依然维持不变的原因则是,虽然市场变冷,但仓库供需的缺口依然存在。因此,总的市场的状况便是冷中有热。
硅谷银行倒闭会引爆美国经济衰退吗?
过去一段时间,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今年进入衰退。《华尔街日报》1月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计,美国在未来12个月内陷入衰退的概率为61%。高盛集团则略为乐观,认为美国在未来12个月内进入衰退的可能性为35%。高盛有三个理由:第一是美国的失业率低;第二是通胀率正在下降;第三是2022年美国第三和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为分别为2.6%和2.9%,表明加息对经济影响不是致命。
从美国已经公布的数据看,今年年初至今,美国经济活动差强人意。今年3月,美国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GDP Now跟踪机构曾预测,美国第一季度GDP折合成年率将增长3.5%。最新的预测下调至1.5%。
美国经济之所以没有陷于衰退,首先要归功于消费:消费占美国经济的70%。美国人现在肯花钱吗?先看最大头的住房消费。去年在高利率的高压下,美国房市急冻,但如今似乎出现止跌回升的势头。美国2月成屋销售价格中位数同比略微下降0.2%,至36.3万美元/套,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跌;2月成屋销售总数年化环比上升14.5%,但同比仍下降22.6%。从市场上看,看房购房人流再起,豪宅冷但刚需房热。
其次看就业:如今高科技公司大裁员的消息满天飞,使得许多人产生惊恐。今年初,亚马逊宣布将裁员超过1.8万人,3月20日再度宣布大规模裁员9000人。开年至今,全球就有500家科技公司宣布裁员,人数已经超出14万人,包括Meta、微软、谷歌,以及亚马逊。3月14日,Meta公司也宣布了第二轮大规模裁员1万名。
事实上,美国就业市场并不那么悲观。美国劳工部3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2月美国失业率环比上升0.2个百分点至3.6%;与此同时,美国职场空缺继续存在。连续20个月,雇主公布了至少1000万个职位空缺,相当于每名失业人员对应两个职位空缺。
美国就业市场并不那么悲观。
科技行业出现“裁员潮”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新冠疫情期间各大企业的过度招聘。CNBC报道称,2019年底,亚马逊全职和兼职员工数接近80万,这一数字在2021年底达到160万。因此,现在高科技企业的裁员有很大程度上是消肿。
再次看金融:最近美国经济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是硅谷银行倒闭,使人联想到2008年雷曼事件。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15日申请破产保护,引发了全球市场恐慌,并导致全球金融危机,而这一次硅谷银行危机主要是局限于中小银行。大银行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美联储要求的压力测试,基本上都能过关,抵御危机的能力很强。参加银行压力测试的资产门槛为2500亿美元。硅谷银行倒闭时的资产额恰恰为2090亿美元,不在大银行之列。硅谷银行事件发生后,大量资金从中小银行转移到大银行,说明这次危机主要还局限在中小企业。
其次,硅谷银行问题的性质与雷曼不同。雷曼倒闭主要是由于其持有的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等资产爆雷,导致流动性危机。硅谷银行是由于利率上升,购入国债的利率倒挂而导致亏损,更多的是市场性风险而非系统性风险。
再看美国通货膨胀问题:困扰了美联储多时的通货膨胀依然严重,但似乎出现缓解的迹象。二月份,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年化增长率为6%,低于1月份的6.4%。美联储一如预期般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称年内不会降息。不过多方预测,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很快走到尽头,今年剩余时间大概率只加息一到两次。市场这种预期也许是近期房市回暖的原因。
业界面临的更多的是供应链的调整,而非进口的缩减
从各种迹象来看,今年美中贸易形势不容乐观。
据中国海关统计,按美元计价,今年头2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8957.2亿美元,下降8.3%。其中出口5063亿美元,下降6.8%;进口3894.2亿美元,下降10.2%;贸易顺差1168.8亿美元,扩大6.8%。其中,对美国出口下降幅度更是达到15.2%、进口则为增长2.8%;对美贸易顺差2852.4亿元,收窄24.9%。
据新闻报道,中国港口堆积的空置集装箱也越来越多。不仅是上海,空箱堆积如山的现象正在深圳、广州等地各大港口上演。
从美方的数据看也可以得出同样结论。今年以来,美国整体进口并未缩减,2023年1-2月,美国自全球进口4851.4亿美元,较上年同期略增0.5%,3月份进口较2月增长6.9%。但来自中国的货物流量正在下降。在2021年,中国还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如今已降到第4名。第一名现在是欧盟,第二名是加拿大,第三名是墨西哥。2022年2月,来自中国的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41.5%,到2023年3月份,中国的份额一路下滑至31.6%。
今年以来,美国整体进口并未缩减。
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预计,美国进口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攀升,但不会达到疫情期间的水平。可见,物流业面临的更多的是供应链的调整,而非进口的缩减。中国很多服装、鞋帽、家具、玩具、陶瓷、皮革箱包等行业,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墨西哥。以家具产业为例,在ISM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调查中,美国的家具行业在2月的新订单量、进口量、产量均处于下滑状态。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,今年1-2月,中国家具类别产品出口至美国的总额为304.2亿元,去年同期为377.05亿元,同比下滑19.32%。
个中原因,就是疫情爆发时居家家具和运动器材,办公桌需求急剧扩大。厂家恐慌性备货,造成过度备货,但在2022年居家办公取消后,家具需求下降。在高物价和利率上升的情况下,房屋成交收缩,直接导致家具订单减少。与此同时,因东盟地区在美被征收关税较低,加之当地的人力成本也低,大批家具厂家转移到越南及其东南亚各国。
因此,对于业界人士而言,更重要的是因应经济形势的变化,对经营策略进行调整。虽然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,但由于美中贸易的下滑和供应链变化,物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。业者宜谨慎操作,尽可能轻资产,将业务集中在自己最有比较优势的领域。同时拓宽货物来源,整合东南亚资源,提高内部效率。